近日,河南省發改委發布《關于開展風電項目“保安全促開工”專項活動的通知》,再次強調加強風電項目的安全督導,保證風電項目的安全建設運行。
河南省今年風電事故頻發,早已在能源圈里街知巷聞。隨著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火爆,某項目倒塔的消息往往會隨著一條短視頻的廣泛轉發不脛而走。于是風電項目的安全運行,仿佛成了高懸在政府和業主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,讓從業者們需要心存敬畏。
是壓縮施工周期埋下的質量隱患導致了近兩年的事故頻發?是搶裝時期設備的潛在問題導致了最近的頻繁暴雷?是高塔筒技術還需更加成熟導致了時有倒塔?還是技術的進步跟不上市場的成本要求導致了風機安全性的降低?
許多問題,我們費勁心機的觀察和思索,依然得不到百分之百確定的答案。但在這些已經發生的事實面前,有一點,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承認——即便所有風機廠家都在賣力的宣傳一定會保證風機的運行安全,如今風機整體的安全性確實是降低了。
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。
第一,大葉輪風機的載荷不平衡加劇,風機安全性面臨著比以往大得多的挑戰。機組的大型化是風電平價上網的必然趨勢,在這一大型化的過程中面臨的技術挑戰,很可能遠超大多數人的想象。載荷的挑戰會通過風輪傳遞到風機的每一個子系統,木桶上的一個短板就有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。
第二,風機成本的挑戰致使風機在設計上吃掉了原本的余量,這樣的設計雖然在絕大多數工況下依舊可以保證風機的安全運行,但系統魯棒性的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。當每個部件必須每時每刻發揮作用,那么它的容錯率就會降低,面臨外部突發擾動時就會顯得格外脆弱。
第三,風電的建設節奏導致每年都會出現一波搶裝,部件和安裝的工藝質量較之設計會存在偏差,這也為風機的安全運行埋下了風險。即便現在風電已經全面平價,但政府和每個開發商集團都會有每年的建設指標任務,而項目前期的各種手續和流程往往十分冗長,這導致每年第四季度的交付和吊裝量都會遠超前三季度。在建設節奏上缺少了時間上緩沖和冗余的空間,其安全裕度的下降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。
當然,如今的風電市場,我們也沒有可能為了提升風機的系統魯棒性,要求風機回歸小型、放棄吃裕量的設計降本、減慢施工進度。因為平價的壓力、3060的建設目標都是真實的擺在每個從業者面前。
那么誰該為風機的安全性負責呢?在我們業主的眼中當然是整機廠商,你的設計、你的制造,你當然應該保證風機的安全性。只是業主忽略了一點,最終為風機買單的其實是業主自己。
是啊,如果費用足夠多,整機商可以設計出無限趨近于絕對安全的風機。但市場本身就是在尋找質量和成本之間的平衡。當業主不再為更多的安全裕量買單時,業主又憑什么要求整機廠商不去降低風機的魯棒性呢?
那么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呢?
技術帶來的問題自然還是要從技術中尋求答案。
第一,更大風輪所帶來的不平衡的載荷需要更加嚴格的全系統測試驗證。通過數字化的技術和大數據實際工況的累積,盡可能的確保風機的設計沒有短板,可以保證每一種工況下的安全。
第二,材料設計安全裕量的下降,需要通過更加精確的控制裕量去彌補,通過“組合進化”的方式,提升整個系統整體的魯棒性。
第 三,讓風電場的建設節奏等一等風電技術進步的節奏,更加科學合理地安排建設時間,通過精細化管理增加風電場的安全裕度。
當然,最重要的,是整個市場需要摒棄只認低價的思想,增加對于技術的敬畏之心
因為,重視技術的積累,才是解決風電高速發展和安全運行之間矛盾的不二法門。
|